当前位置: 三峡枝江网 > 媒体枝江
【三峡晚报】他们的青春闪闪发光

发布时间:2022-05-12

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、副总经理李沛:

三宁青年铆足劲冲在一线

青年之字典,无“困难”之字。在三宁,一大批青年技术人才铆足劲儿冲锋在一线、干事在一线。

近两年的乙二醇项目建设中,由300多名团员青年组建的青年突击队,在一线攻坚克难,80多名操控师培训达标,提前上岗。以优秀团员代表方超为主的小组先后完成了磷尾矿废盐酸综合利用、氟硅酸盐化等8项实验研发,申请专利24件。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问题上,解决优化了20多项施工质量问题,为项目建设一次成功消除了隐患,在3个月内实现了装置达产达效,填补了湖北省内装置和产品空白,一次性建成了省内第一个智能工厂。

我们三宁青年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擦亮“青春之我”,永葆“奋斗之我”,绽放“担当之我”,为宜昌打造“产业兴旺、功能强大、文化厚重、人气鼎盛”的现代化梦想之城贡献青春力量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
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学工处主任杜娟:

校园“创文”贡献青春力量

作为一名青年老师,志愿服务特色化和文创品牌塑造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。

“人人都是志愿者”。4月下旬,学校招募20名校园绿色环保志愿者,不出10分钟便报名满员,这样的情形在二十五中是常态。学校建立“校园趣积分”志愿服务制度,开展“志愿服务亲子日”、暑期项目式志愿服务德育课程等活动,建立学校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,让“文明之花”在校园绽放。

同时,我坚持文创品牌塑造,深度挖掘屈原文化,与校园文化相融合,让学生源源不断地汲取精神养分。学校开设以“文创坊”为例的学生德育、智育、美育、劳动实践“第三综合实践课堂”,因身边同学的遭遇,文创的学员们自发组织“微爱行动”,让暂遇挫折的学生重拾阳光风采。

湖北兴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四级研究员张庭:

用青春打造最强“中国芯”

2017年7月,我进入湖北兴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。初入职场,带着博士的“光环”和“骄傲”,我真正领悟到“理想很丰满、现实很骨感”的打击。在这里,我第一次听到电子级和电子化学品,意识到需要重新学习,甚至从零开始。

静下心来,我认真钻研电子化学品研发所需要的化学、半导体和材料等多种学科知识,披星戴月、挑灯夜战……渐渐地,我从刚开始面对客户提问时答非所问的行业“小白”,逐步成长为电子化学品原理数据的“活字典”。5年来,我和团队孜孜不倦寻求开发高选择性蚀刻液,以此为国内存储芯片制造提供关键材料,推进国内存储芯片的研发和生产,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。

近几年,我和我的团队牵头和参与承担了国家、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5项,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入选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。

宜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。特别是去年,由兴发集团牵头承建的国内第二、华中第一个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落户宜昌,湖北三峡实验室揭牌成立,我们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。

宜都市高坝洲镇白鸭垴村后备干部龚庭杰:

一支画笔绘出多彩乡村

2020年,我用了近半年时间,走访老一辈的村里人,收集整理了村里的“三帮文化”和相关的民间历史文化故事,将这些故事变成了一幅幅跃然墙上的彩绘。

“你这是给我搞漂亮,又不是搞丑,你大胆地画!”乡亲们不仅不介意绘画占用他们房子的墙壁,还细致的跟我讲解我没有注意到的细节,而我,也用画笔画出了我心中的“美丽乡村”。

去年,我的事迹被《三峡晚报》报道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让白鸭垴村一下子火了起来。村子的知名度提高了,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。

在电影《我和我的家乡》中,马亮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,今天我也在做着和他一样的事情。接下来,我会拿着画笔继续走遍家乡的每个角落,让我的青春与白鸭垴村同频共振。

宜昌市青年联合会常委,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会长王凯:

搭建宜昌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平台

1992年,我出生于宜昌。在这里成长求学20载,我深深爱着家乡。大学期间虽然在武汉,但每年寒暑假我都要组建希望家园支教队,深入远安山区服务留守儿童、调研宜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、参与抗洪救灾先锋队等。

2020年,我留在宜昌助力抗疫,在小区做志愿者三个月。2021年,我欣喜看到鄂港高层会议召开、宜昌人才新政出台,宜昌GDP首次突破5000亿,十分自豪。我迫不及待想要发挥我在政策研究和人才项目资源上的优势,回家乡干出一番新成绩。

去年,我组织团队落地湖北开始筹划,并撰写湖北香港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方案,提交特区政府驻汉办,最终形成了鄂港高层合作备忘录其中一项。同时,我带着“宜昌-大湾区国际青年人才科创基地”方案多次回宜筹备推动落地,利用大湾区经验和模式,为宜昌籍海归和在宜港澳青年人才提供服务,让他们来得多、留得住、发展好!

不管我身在何方,心念的都是故乡。我将致力于搭建宜昌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合作平台,以实际行动回馈家乡的厚爱。

壹方万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胤:

镜头里诉说对家乡的爱

2018年,我从电视台离职,因为对家乡的爱,选择在宜昌开始我的事业。我想用镜头记录宜昌城市发展的变迁,用作品表达年轻人对城市的期待。

今年年初,我们创作的《宜昌没有年轻人,吗?》《宜昌约定从三三〇开始》先后引爆网络,留下催人泪下的感动和经久不息的热议,我们展示了宜昌水电之都的温情一面,也让青年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为年轻人筑城的决心。

“没有人永远年轻,但总有人正年轻。”当前宜昌正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,作为青年的我们自然是要珍惜眼前的时光,大干一番;作为文化传播企业的我们,还将继续为宜昌发声,用一个个创新的作品,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共同书写宜昌的未来。

首席记者高伊洛

实习生刘紫言/文

景卫东/图

座谈会上,六名获得表彰的青年典型代表作交流发言。他们各自分享了在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、科技创新、志愿服务等方面中勇挑重担、冲锋在前的生动故事,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宜昌青年自信自强、刚健有为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。

来源:三峡晚报